一、放生鲤鱼和鲫鱼有什么不同
1、昨天,网友“南京阿槑”在微博上传了两张图,图片上显示,一条眼镜蛇出现在南京紫金山的木栈道上。景区第一时间进行了回应:仅从图片看像眼镜蛇,但拍摄地点、时间无法考证,不过,他们将加强巡查。动物专家表示,根据图片判断,这条蛇应该就是眼镜蛇,可能是市民放生的。“这种放生,无异于杀生。”
2、网友:紫金山木栈道上发现眼镜蛇
3、昨天上午11点左右,“南京阿槑”发了一条微博:“有网友在紫金山木栈道发现眼镜蛇,能很清晰地看出来!”消息一出,四五百名网友随后跟帖,因为无论是从哪个方向徒步上山,几乎都有木栈道,想想也是挺恐怖。根据“南京阿槑”上传的图来看,这条蛇比较粗壮,通身呈灰色,盘在人行木栈道上。还有一张图片,一个胆大的男子在距离眼镜蛇不足一米处拍照,旁边还有人围观。
4、昨天下午,钟山风景区的官方微博第一时间进行了回应:“得到消息后,景区第一时间联络了发帖人,但未联系上拍摄者本人,更进一步的详情暂时无法得知。仅从图片看像眼镜蛇,但拍摄地点、时间无法考证。紫金山动物资源丰富,此前未发现过野生眼镜蛇。景区将加强巡查,如有情况及时处理。同时信息没有完全核实的情况下,也请理性对待。”
5、紫金山有蛇吗?“想在紫金山遇到蛇还是比较难的,它们都在人迹罕至的密林里。”中山陵园管理局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他们的生物普查,紫金山里主要存在5种蛇类,包括蝮蛇、水蛇、锦蛇、赤链蛇和乌梢蛇。这5种蛇类中,只有蝮蛇属于小型毒蛇,还有赤链蛇品种当中部分有毒,其他均属于“无毒蛇”。所以,这些生活在紫金山的蛇类一般不具备“攻击性”。
6、专家:这条蛇应该是市民放生的
7、南京的一名动物专家看过图片后告诉记者,这条蛇应该就是眼镜蛇。“根据紫金山上最近一次的动植物普查,没有发现过眼镜蛇的身影。”专家说,眼镜蛇应该是市民放生的。
8、“这种放生,无异于杀生。”专家说,眼镜蛇一般在热带及沙漠地区生存,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紫金山属于亚热带北缘,冬季温度较低,所以就是放生眼镜蛇,也无法越冬。而且这种做法不仅会影响紫金山的生态平衡,还会威胁游客的人身安全。
9、南京民国建筑——藏经楼
10、藏经楼是孙中山先生奉安中山陵后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物,位于中山陵墓之东,灵谷寺之西的山谷之间。这是一座仿清代喇嘛庙的古典建筑。
二、三亚哪里能放生蛙
1、藏经楼包括主楼、僧房和碑廊三大部分。主楼是一座重檐歇山式宫殿建筑,高达8米,长8米,宽2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屋顶覆绿色琉璃瓦,屋背及屋檐覆黄色琉璃瓦,正脊中央竖有紫铜鎏金法轮华盖,梁、柱、额、枋均饰以彩绘,整座建筑内外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雄伟,极为壮观。
2、藏经楼是抗战前由中国佛教会发起募建的,设计者是著名的建筑师卢树森(即卢奉璋),江裕记营造厂承建,一说建业营造厂承建。1935年3月动工,次年10月竣工。抗日战争中藏经楼曾遭到严重破坏,1955年修复。十年动乱中再遭劫难。1982年江苏省和南京市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将藏经楼按原貌修葺一新。
3、主楼外观分为三层,实际中间还有一层夹楼。原第一层为讲堂,中为大厅,四周为回廊;第二层为静室;第三层阅经室;第四层为藏经库,总面积1600平方米。一楼中部大厅上高悬一座火炬形大吊灯,厅顶部饰有鎏金的八角形莲花藻井,显得豪华宏丽。
4、主楼后面是僧房,两侧有碑廊。1986年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修复,由国家财政部拨专款,于1989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64周年前夕竣工。僧房五间,建在中轴线上,僧房后建有东西厢房四间,东西碑廊各长125米,左右对称,环绕主楼与僧房。东西碑廊各25间,廊壁镶嵌爱国将领冯玉祥捐献的河南嵩山青石碑138块,碑高90米,宽9米,碑文为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全文,计5万余字,都出于国民党元老名家手笔。由苏州吴县石刻艺人唐仲芳带领弟子用了一年半时间完成。由于书写者不同,因此刻出的碑文风格各异。138块碑刻是近代文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37年,日本侵略者侵占南京后,将主楼、僧房及碑廊付之一炬,主楼系用钢筋水泥构造,幸免于难,而碑廊因用砖瓦木结构,当时化为灰烬,仅剩碑廊基础及碑刻。''文革"期间,碑廊、碑刻与藏经楼一样也遭到严重破坏。战火中幸存的9间碑廊被拆,138块碑刻无一幸免。碑文被铁锤"过堂''无一完好,碑毁字灭,见者无不哀叹。要使这组技术复杂且又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按原貌再现,任务甚是艰巨。经文物部门和专家学者多次研究修复方案,又经四个单位试修,最后确定选字刀法、风格、做法力争与原构件相符,在不准更新、不失原貌的前提下制订能粘接的粘接,能修补的修补的修复方案,基本恢复了原貌。
5、藏经楼以及碑廊、碑刻是中山陵一处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在三楼屋檐正中悬有一方直额,上书"藏经楼"三字,黑底金字,由当代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题写。1987年5月7日经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将藏经楼辟为孙中山纪念馆。民革中央名誉主席屈武亲笔题的"孙中山纪念馆"楷书阴刻六个鎏金大字横匾,悬挂在主楼底屋正门上方。
6、藏经楼前广场,矗立着一尊孙中山先生铜像,这尊铜像是孙中山先生生前的日本好友梅屋庄吉先生赠送的。
7、早在1895年1月孙中山从美国檀香山到香港,组织兴中会总部,这时与香港"梅屋照相馆"的老板梅屋庄吉相识,曾多次接受梅屋捐助的活动经费。不久袁世凯窃国称帝后,孙中山先生被迫去日本,就住在梅屋庄吉家中。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结婚典礼也是在梅屋家中举行的。
8、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后,噩耗传到日本,这位日本朋友念念不忘孙中山的高风亮节和他的深厚情谊,曾亲赴北京参加孙中山先生的追悼大会。梅屋回国后,决定为孙中山先生铸造铜像。他请日本第一流的铜像制作商筱原舍作工场计划,特聘雕塑家牧田祥哉制作。1928年铜像铸成,像高9米,重达吨余,以孙中山先生演讲姿势为造型,形态栩栩如生。1929年3月梅屋亲自护送铜像来南京。同年6月1日,梅屋偕夫人、女儿参加孙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孙中山铜像本应恭放在中山陵墓,供人们瞻仰,但当时陵墓建筑主体布局已经就绪,一时尚难选择合适之地,便将铜像暂时竖立在黄埔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内。1942年11月12日,在纪念孙中山诞辰76周年前夕,汪伪国民政府沽名钓誉,拆除新街口广场中心的喷水塔,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内的中山铜像迁至新街口广场。1966年8月的一天,新街口广场上的铜像被贴上"破四旧"的大字报,限令24小时内拆除,否则"一切责任由市委负责"。市委闻讯后,并立即请示中央,随后将铜像运往中山陵。周恩来总理很关注此事,指示南京市委领导要保护好铜像。铜像在中山陵园档案室内保存达两年之久。1968年夏季,才将铜像竖立在中山陵墓前广场南端的孝经鼎处。1985年3月经市府批准在藏经楼成立孙中山纪念馆,征得各界人士的意见,并反复研究,为恢复中山陵本来警钟型图案的原貌(原孝经鼎处,仍应恢复孝经鼎),故商定于3月12日前夕中山先生铜像迁到藏经楼前广场,永供人们瞻仰。
9、南京毗卢寺,位于南京市汉府街4号,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因寺中供养毗卢遮那佛,初名毗卢庵。原一小庵,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后有僧量宏创一佛殿。清同年间,曾国荃游南岳衡山齐公岩,与海峰法师有戏约“如我督两江,为您造庵。”海峰即立誓代他管理天下名山。海峰,江苏镇江人,客居湖南。清光绪十年(1884年,曾国荃任两江总督,招海峰至南京择地造寺,经与量宏商量,在原毗卢庵址建寺。湘军诸将捐巨资建大雄宝殿、万佛楼和藏经楼等,将原毗卢奄旧址周边扩大,东至清西河,西至大悲巷,北至太平桥,南至汉府街,遂改庵为毗卢寺,为南京第一大寺,方丈海峰,屈十方传法系寺庙。海峰下有方丈寄禅、芳田。光绪二十八年后有方丈显文(字印魁)、舣波、古昙、广明等。光绪中叶至宣统初年,印魁显文祖住持开展禅学研究。宣统元年,请谛闲大师来寺主讲天台宗教义。民国元年,方丈瑞生,传天台宗。同年,太虚在毗卢寺筹办中国佛教协进会(在镇江金山寺开成立大会),从事讲学和教务活动。民国8年,瑞生举行圆通大戒,受戒弟子中有比丘90人,比丘尼30人,男居士18人,女居士29人。同年,瑞生圆寂,由观同、务道相继任方丈。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万佛楼、藏经楼、毗
10、毗卢寺现任住持:传义法师卢殿、塔院、法堂、斋堂等。万佛楼供奉鎏金铜佛像3000尊,高约10厘米,楼中还造有药师塔,楼顶有观音“三十二应身彩塑像”。民国20年4月,中国佛教会会址由上海迁往南京毗卢寺,由太虚、仁山、王一亭、谢铸陈等常委主持会务。民国28年,寺僧务道于寺内创办毗卢佛学院。抗日战争时期,南京被日寇占领,中国佛教会迁往陪都重庆,汪伪傀儡政府警卫处通讯队在住此,1941年,日本人赠送桧木雕11面观音像1尊,高11米,把原禅堂扩建,后墙加高,改名观音楼,供奉东来观音大士,由栖霞寺僧大本至日本迎请,桧木产自台湾阿里山。1945年春,毗卢寺传授三堂大戒,峻岭任方丈兼得戒师。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佛教会和中华佛学研究会,由陪都重庆迁回南京毗卢寺,太虚住会办会。民国35年4月28日,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