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开示

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如何让理论实践服务,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谈论它,还是实践它

菩萨是成佛之因。若想成佛,必须从菩萨做起。也许有人会认为,受了菩萨戒,就已经是菩萨了。至少,他是菩提路上的一个行者。但扪心自问 我们发过菩提心吗?我们具备相应的品质吗?在我们现有的发心中,慈悲心所占的比例是多少?我们的努力方向正确吗?

这些都不是闭门造车就能完成的。当我们在座位上练习禅修时,思考 "我要利益众生 "似乎并不困难。但当你真正面对众生时,面对那些或亲或疏、或善或恶、形形色色的众生时,你还能一视同仁地对待他们吗?你能坚持不懈地延续这种发心吗?

当世人遇到危险时,往往会呼唤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什么是大慈大悲?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对一切众生生起平等的慈悲心,而且这种慈悲心是永无止境、未来不退的。如果这种慈悲是有选择、有阶段的,那就不可能做到千处祈求千处应,也就不是普渡众生的大慈大悲了。

这种慈悲必须从培养菩提心开始。首先是菩提心的愿,即 "我要利益众生 "的愿望;其次是菩提心的行,即 "我要利益他人 "的行为。这些词对你来说可能并不陌生。事实上,很多人都知道这些道理。那么,我们在内心深处认识到了多少呢?我们是把它作为理论来谈论,还是作为实际操作的指南?是把它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还是作为指责他人的材料?

怎样才能成为有心人?标准是什么?如何在发心后长期保持?这些都是我们必须了解并付诸行动的。只有理解,才能有效;只有实践,才能加深理解。

--摘自《创造慈悲的品质》。

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如何让理论实践服务,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标签:

上一篇:革新修学:颠覆传统,打造独具特色的现代修学体系
  • 下一篇:迎接新年,许下崇高愿景 返回列表
  •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