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依杂阿含第四七四经、相应部第三六相应第一一经,进入初禅时会暂停说话的能力,到进入第四禅定时,连呼吸都停止了。呼吸停止,并不是死亡,而是因禅定的专注,使得人体的新陈代谢减缓到不必由鼻孔呼吸。只要一出定,呼吸与说话的功能就又恢复正常。
三、说话能力虽然停止了,但微细的识还在作用。依中阿含第二一○嗏帝经说:“初禅有五支:觉、观、喜、乐、一心”,亦即在初禅的定境中,还有觉、观以及因专注而生起的喜、乐心理活动,所以意识还是清楚的。故事中说听不到车声隆隆,雷电霹雳,但不是在睡觉,意识也清楚,更不是耳聋,那应当是进入了至少初禅的定境。
四、阿罗罗迦摩罗,佛光本在批注中依巴利文作“阿罗逻迦摩罗”。另依中阿含第二○四罗摩经、中部第二六圣求经说,佛陀在刚出家时,曾依“阿罗罗伽(迦)摩罗”学得“无所有处”的深禅定,但仍不觉解脱,应与本则故事中的“阿罗罗迦摩罗”同一人。禅定的能力,是共外道的,不是佛教特有的,也不是佛法的核心,但佛陀依着福贵对禅定力的赞叹,引导他趣向解脱的修学。
五、尊者福贵以昂贵的金色绢布供养佛陀,佛陀接受了,可见心不染着的解脱者,对价值昂贵的东西,也不会回避。
六、佛陀为尊者福贵说法的次第,是先引起他的景仰与欢喜,再说布施善行、欲贪祸患,最后才说四圣谛,这与中阿含第二八教化病经、中阿含第三八郁伽长者经的先说“端正法”,再说“正法要”相同,是佛陀对许多在家人说法的模式,中阿含经形容这是“如诸佛法”,可以解读为是佛法的古老传统。这种传统,往后还可以在龙树菩萨的四悉檀(世间、为人、对治、第一义悉檀),觉音论师的四部注释(吉祥悦意、满足希求、破斥犹豫、显扬真义),摩诃止观的“四随”(随乐、随宜、随治、随义)中看见。其中,引发欢喜心的学习兴趣,可以看做是“世界悉檀”(或“吉祥悦意”),“端正法”中的布施、持戒,可以看做是“为人悉檀”(或“满足希求”),斥欲贪为不清净的祸患,可以看做是“对治悉檀”(或“破斥犹疑”),说四圣谛的“正法要”,可以看做是“第一义悉檀”(或“显扬真义”)。我们看到佛陀的教导,是“四悉檀”的完整运用,亦即一定会导入佛法的真实义才停止,这与今天一些只好于让人生起欢喜心,或只停留在生起善心的教导不同。
以上是温州放生相关内容,想了解更多温州居士在温州放生,结婚放生什么讲究,放生时放什么佛歌比较合适,汉阳适合放生的地方内容,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