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二个会误会佛法解脱道的地方是什么?就是所谓的断灭论的外道。就是说他对于说不承认有因果,他认为说反正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不信受因果。因为不信受因果他就说,反正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你们修的解脱道,不是也是断尽十八界、灭掉三界一切法而入无余涅槃吗?可是他不知道佛在经典有讲涅槃还有一个本际,就是法界实相心,就回到法界实相心独住的境界,那就是无余涅槃的境界,我们方便说境界,就是无余涅槃安住的一个地方,我们也方便说安住,要透过语言文字来给众生讲。所以说很多的人误会了佛法的解脱道,以为佛法所讲的解脱道是断灭一切法,说一切法都空啊,反正一切法灭了以后通通空啊,一切法空啊,缘起性空啊,或者说一切法唯缘无因啊,那既然无缘无因缘生缘灭,缘灭了就没有,那就跟断灭外道是一样的,可是我们检视一下佛在经典怎么说,佛在经典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有因有缘灭世间”,显然佛在经典讲的是有因有缘,不止是唯缘无因,因此来讲,很多误会佛法的人就误会说,原来解脱道就是一切都灭掉,什么都没有!那是误会,就误会大了,所以佛法的解脱道跟断灭论外道是不一样的。另外一个情形就是讲到菩萨道,就是成佛之道。菩萨道来讲,也有很多误会了佛法的菩萨道,怎么说误会了佛法的菩萨道,有人会说“心好就好了,心好就是学佛”,其实佛法不是只有这样,就把世间的善法,当作全部的佛法,可是佛法是涵盖人天的善法,不止是只有人天的善法,还有解脱道的法,甚至还有佛菩提道的法。所以很多的人,误会了佛法的菩萨道,就把世间人天的造桥、铺路、慈济众生、会去帮助众生的苦难(地震、医药),把这个当成全部的佛法,那就是误会,把误会了佛法,把佛法局限到很小。实际佛告诉我们的不是只有这样,这就是把世间善法跟菩萨道混在一起而误会,这就是一个我们未来在智慧上,应该要有一个简择的判断的作法与心态。
7、第三个就是有的人,就把所谓的菩萨道跟误会佛法的。譬如我们把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个识阴的六识,甚至加上末那第七识,这个七转识,这些会生灭的这些心,来误会了法界实相心,把这个误会以为识阴的某个变相、某个物质,因为他没有如实的检视,而去依据圣教量的判断、依据现前的理证去做智慧的简择,没有依智慧为先导,而去做一个抉择,这样子就把这个当成是菩萨道,可是这就误会了,因为法界的实相心,是离见闻觉知的,是诸入不会的,是不作主的,是不在三界当中,可是有很多的人误会了,这就是把菩萨道跟所谓的梵我的外道混在一起,把那个三界法当中的某一法,当成了法界实相心,而误会以这个来行菩萨道,那就是误会了佛法,我们应该要有智慧来做简择判断,要把握这个心态。
8、那还有的人误会什么?他是把我们的“色、受、想、行、识”这个五阴的五受阴,落入在五受阴当中,把其中的某个部分当成外道。举例来讲,我把某些的觉受,认为把这个觉受保持了一念不生、清清楚楚明白,那就是证得佛法了,不是!或者有的人透过色身中的觉受,透过呼吸的觉受,透过气脉的觉受,这都是误会的。因为佛法的法界实相心,是远离了三界万法。既然五阴色受想行识都是三界法,当然法界的事实不是这个,就是把这些外道法加进来,变成说误会了佛法,那也是一个很容易误会或错记的地方,所以说佛在《阿含经》里面有讲,什么叫无明?无明就是不知,就是因为对于事实不知,而错记了、颠倒了,甚至把它混淆、混乱了,那就是落入无明的阶段,这就是我们应该在学佛应该有的作法和心态上,要有这个智慧的简择,既然要有这个智慧的简择,刚刚提到说有可能会误会的地方,接下去我们应该要怎么做呢?我们念一段经文,佛的圣教开示来告诉我们怎么做,佛有讲的非常清楚,我念一下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卷三报恩品当中,有这么样的开示:菩提妙果不难成。真善知识实难遇。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正法为第二。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十方一切大圣主。修是四法证菩提。好!大家听到佛的这一段开示,其实已经很清楚的告诉我们,修学佛法应该要有的作法是怎样的,佛是很有次第的告诉我们。我们来看,就是说什么啊?第一个要亲近善友,亲近善知识。要亲近善知识之前,我们要有一个什么心态?就是如何成就自己学佛应该要有的因缘,我们来这个世间,就是收集很多因缘,成熟自己应该要有的因缘,应该要把握什么样的原则呢?好!我们在这有一句话跟大家分享,这什么呢?就是说要让善净法转令缘熟,要让染恶法转令缘缺,可是我们来看什么叫善净法?善净法一定随顺自己的心意吗?不一定!我们举一个世间的例子来看,父母教导子女,可能用一个管教的方式、严格的方式管教他的子女,可是对于子女他因为爱看电视,可是父母管教他,不顺他的心,可是对他来讲是一个善净法。同样的道理,是善净法,我们有所谓的顺心的境界,也有逆于心的境界,所以善净法有可能是顺心境,有可能是逆心境,染恶法也一样也是同样的情形,也有顺心境,也有逆心境。
9、我们时常看到社会上,时常有听到有人说,有诈骗集团,可是我们想一想,诈骗集团能够骗人,是用顺心境还是逆心境来骗人呢?大家就想一想,真的耶!大部分都用顺心境,只是顺心到最后一刹那,九百九十九句话,是顺于你的心而说,可是最后那一句话很要命,结果就是吃了大亏,因此就回到我们一开始讲的,当以智慧为先导,要用智慧为先导来做这个判断,你才能够不受于顺、逆心境,而去误导了你自己对于智慧的抉择的判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心态,可是要这样子该怎么做?佛在刚刚的经典有告诉我们:第一个要亲近于善知识。因为我们无始劫来,都很多无明在我们的身心当中,我们都只缘正在此山中,我们就在无明的笼罩当中,我们怎么知道呢?就要靠诸佛菩萨及善知识,告诉我们该有的正确知见,因为是这样的开示,而让我们知道如实的正理,透过闻、思、修、证而证得了解信还有证信,甚至未来能够实证有智慧,这就是我们第一个要亲近善友。
10、可是只有亲近善友听法就够了吗?佛告诉我们不是这样,不是只有这样,还要怎样?还要如理思量,亲近善友为第如理思惟、如理思量,这是第二个要做。听了法以后,你要去思维这个法,不然就变成仰信、迷信了,所以说我们多闻熏习,听闻正法以后,还要如理思量,亲近善友以后,听回来以后,要如理的思惟整理,到底是对还是不对?以智慧为抉择判断。第一个亲近善友,第二个听闻正法,第三个如理思量,第四个要如法修证。因为佛法不是做学问,是要实际的如实履践,一步一脚印的去实践于它,如理的实践,如法的修证,才是这样,今天时间到。阿弥陀佛!
二、放生鱼放什么佛歌
1、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题目就是《生活与佛法》,讨论到《生活与佛法》的时候,我们时常有跟人家讲说:我要学佛!学佛!可是学佛有的时候,遇到有些菩萨就会讲:学佛、学佛是宗教!我对宗教没有兴趣,可是问题来了,问题说如果我们今天说,对宗教没有兴趣,可是到底什么是宗教呢?这个议题是要去研究的,研究说到底什么是宗教?宗教的范围、宗教的内涵、宗教的定义是什么?所以说在讨论“生活与佛法”之前,我们可能就要先研究一下,到底什么是宗教?我们来看“宗教”两个字,一个是宗、一个是教,到底什么是宗呢?什么是教呢?这我们来研究看看,我们讲“宗”,宗不外乎就是:一个宗旨、一个目的,如果一件事情,或者一个法,它有一个很明确,很明确的一个宗旨或目的的话,而不是虚构的,那就是符合有宗。可是什么是“教”呢?教就是说如果这个明确的目标和目的,我能够有一个正确如实如理的一个方法,能够达到这个宗的目标,能够圆满具足成就的话,那就符合教。如果是这样的定义的状况下,我们来看一看哪些是不是宗教。
2、举例来讲,我们说吃饭是不是宗教呢?有人说吃饭怎么会是宗教呢,宗教是一个心灵的寄托啊,或者是一个修行的方法,或者是做一个能够让你身心安处的一个行门或法门才叫宗教,可是吃饭到底是不是宗教呢?好!另外我们再来看,睡觉是不是宗教呢?上班是不是宗教呢?甚至我运动打高尔夫球,这些是不是宗教呢?好!我们来看看跟最前面我们做的定义来做一个比较,来做一个智慧抉择的一个比较。我们来看吃饭它有没有目标?有没有一个宗旨?有人说吃饭哪有,我肚子饿就吃饭了。好!肚子饿是不是一个目标?是的,如果说我肚子饿了,我就想要去吃饭,把肚子饿的问题解决,那就符合了这个宗的目标了,吃饭有没有正确的方法?当然有,你总不能从耳朵把食物灌进去,总不能从手掌把它灌进去。那有人说,你可不可以从鼻子灌进去,那只有病人,我们去看医院,医院不是有鼻胃管吗,那是因为病人不是常态,真正的常态,你吃饭就从嘴巴这样细嚼慢咽的吃进去合适的食物,来长养你的色身,所以说吃饭就有正确的宗旨,甚至有一个正确合法合理如理的一个作法,所以照这样看,吃饭是宗教。那同样的道理,睡觉是不是宗教呢?睡觉也是!为什么呢?因为睡觉你是因为色身疲劳,那有人会说,睡觉的时候我只是爱睡,我喜欢这个韵味,那也是有宗教!为什么呢?因为睡觉它有一个宗旨,我喜欢睡觉那个韵味,你有正确的睡法,总不能像蝙蝠一样倒立的睡,那就不是正常人了。
3、所以说我们照这个定义观察的话,这个世间上哪一件事不是宗教呢?每一件事都是宗教。那好了,既然每一件事都宗教,我们就要去确认去判断去观察,还要去拣择说,到底这个任何一件事,不管我叫不叫它名字叫做宗教,可是实际上来讲,它真实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我想要达到这个真实的目的,我正确的作法应该要怎么做,才是符合原来的宗教,不然就变成自欺欺人,或者自己因为无明的错记,而堕入迷迷糊糊的状况当中,就违背了我们应该做一个有智慧的人,所以说在了解这个道理之前,所以我们就知道说,原来我们就要去检视,这也是佛陀告诉我们的,说应该是要用智慧去检视一切的法,检视自己的身行、口行、意行,能够检视这些东西,才会有一个如理如实的一个方式能够做为我们的人生,甚至修行的一个准则。所以说在探讨佛法与生活的这过程当中,我们了解说,原来我们生活当中,每一件事都摄属在宗教的范畴当中,只是说你的所宗的目标,是属于世间法呢?或者属于恶业呢?还是属于出世间法,甚至属于世出世间法?这个都是摄属有它的宗旨,有它的目标,甚至有正确的作法,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生活与佛法之前,要先探讨宗教。
4、那好了,探讨了宗教的定义,大家了解说,原来我生活当中每一件事,就连我上班也是宗教!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上班,只是来上班没有领薪水,那可以满足大部分人认为的上班吗?显然是不行的!所以每一件事大家都应该说,要用智慧来抉择说,我做这件事情是如何符合我原来我所订的宗旨,那我应该要如何做才能够如理如法可以完成这个目标。好了,宗教的部份我们大家清楚了,每一件事情不管是善、恶、染、净,它都有所谓它的宗旨,还有它的目标,也有我们自己认为的宗旨目标,也有事实的宗旨与目标,这个部分我们需要理清出来。接下来就要讲说,你这样讲是有道理,可是我为什么要相信你呢?好,在这过程当中我们就要探讨说:是,没错!我们听到很多人很多人讲,很多人很多人的开示,很多人很多人的说法,可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到底相信什么?
5、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探讨几个问题:第一个我们自己检查,我到底信什么?信哪些?第二个我相信谁?第三个我为什么要相信?这是每一个人,有理智的人应该要去探讨的一个议题,探讨说到底我信什么东西?然后我信谁?然后我为什么要相信?好了,佛在经典时常告诉我们说,有祖师也有讲,信为道源功德母。所以信在菩萨道来讲,十信位也是摆在前面,所以信的具足也是非常非常的的重要,它是一个基础。既然信的具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我们的五根、五力都是以信为起点,所以善法当中也是以信为第一优先,在探讨的过程当中,所以“信”显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甚至是一个基础。既然是这样子的话,那我们来探讨信到底有哪些信?举例来讲我们看说,我相信这个,我相信那个,甚至有的人说“我不信,我什么都不信”!可是我们来研究看看,我什么都不信的话,那到底他有没有相信?有智慧的人一听,想!他也有相信,虽然他什么都不信,可是他有相信,他相信什么,他相信他自己的判断,相信自己的见解,相信自己的抉择。显然他一样有相信,只是他自己清不清楚他有没有相信。好了,既然这样子的话,我们来研究信有哪些层次?举例来讲,信有好几个层次,我这里大概分成五个阶段来说,第一个信是什么?第一种信叫做迷信;第二种信叫什么?第二种信叫做仰信——崇仰,因为我崇仰而相信;第三种信叫做什么?叫做解信,因为我了解了,我去探究,了解了以后而相信,这叫做解信;第四种信叫做什么信呢?叫做证信,因为实证,因为验证,因为查证,而心得决定的证信,证明的证;第五种信是什么?叫做智信,因为智慧而相信,这种智慧不仅是自己信,也让跟你有缘的菩萨也相信。所以信有分这五个层面,我们来探讨。
6、好,我们来看迷信,什么是迷信?迷信就是说既然叫做迷信,就显然他是因迷而信,可是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迷多不多?很多!有歌星的迷,有偶像的迷,有学术的迷,都是有迷。为什么叫做迷信?就是因为他不清楚当中的内涵,因为只要听到了就相信。我们举例来讲,有人说我是成年人,我怎么会是迷信?我们来举个例子来看看,有没有迷信?譬如来讲以前有传说,说某某草,吃某某路边的什么草,就可以治癌症,结果一窝蜂的大家都是买那些草,结果造成缺货。那是不是迷信呢?一样是迷信,显然成年人也有可能有这个过失。我们在修行的人,佛陀告诉我们要有智慧,显然我们不应该落入迷信的这个阶段,所以迷信就是说,因为你不了解内涵而相信,就是没有做抉择,你就马上相信,这叫做迷信。
7、第二种信是什么呢?第二种信是仰信,仰信是什么叫做仰信呢?是因为你崇仰某个对象,因为你是依据那个人而相信,倒不是依据他所说的内涵,所说的义理而相信,好了,这个仰信有哪些?我们仔细看,仰信什么?我们仰信,举例:有些人仰信政治人物,有的人仰信什么大师,有的人仰信什么博士,甚至有人仰信歌星。以前我遇到一个小朋友,跟他在讨论,作作分享佛法过程当中,那个小朋友跟我讲一个道理说,一定是这样子。我就觉得很奇怪,你为什么说讲这个道理,可是这个道理不合理,他就说一定是这样子。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很简单,这是因为某某歌星讲的,我就觉得奇怪,你为什么会说某某歌星讲的就是符合呢?因为他是他的偶像。好了,那我们大人是不是也一样有这样的情形呢?一样有,我们很多人是因为崇拜某个人,崇拜某个大师,或崇拜某个学者,崇拜某些偶像,而相信他的一切,可是佛告诉我们的是不是这样子?佛告诉我们,不是这样。佛告诉我们说要符合什么?符合四依法当中的,其中有一个叫做什么呢?叫做依法不依人,佛告诉我们要依法不依人,就是说我们所相信的,要依据那个法的内涵,如理不如理?符合事实不符合事实?而去做一个信心信力或者信受的接受,所以这是第二个阶段。很多人会落入这个无明的误会里面,就是落入仰信。当然我们对佛也有仰信,可是我们还要进一步,进入第三种信。
8、第三种信是什么信呢?叫做解信,你不只是仰信而已,你崇仰这个贤圣,而且你还要了解这个贤圣或佛菩萨,他所说的内涵,这个内涵符不符合事实?符不符合正理?如果符合事实,符合正理的话,你透过如实的了解,如实的胜解,因为是有这个如实的了解,符合佛在经典来讲的,现前的观察事实,甚至符合逻辑的推论,甚至也符合经典的记载的至教量、圣教量,这就是进入到解信的阶段,我们学佛人也应该要有这个解信的基本能力。
9、第四个信是什么?第四个信叫做证信,我们不仅是要解信,为什么不只是要解信?因为我们有的时候了解会带有一些成见,带有一些误会,甚至带有一些自己原来的一些迷惘,而去做一个价值的判断,就造成判断的错误,所以我们需要透过实证,因为了解胜解以后,而去检查验证,有这个实证,实际验证检查,因为透过很多实际验证检查的证据,看到了这些证据,验证了这些证据,这些证据都是确实存在,确实事实是这样子,那因为这样而相信,而心得决定,这就不是迷信的人,不是仰信的人,也不完全是解信,他是因为实证而相信,因为实证而相信的就叫做证信。
10、可是证信就是说你证信,你可以利益自己,可是菩萨不是只有这样啊,因为菩萨,佛教我们的菩萨道是这样,可以“自利利他,利众无边,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所以我们不只是要有证信,我们还要进到下一个阶段,来学佛菩萨一样要有智信,因为智慧而相信,这个智慧是说你有这个智慧可以利益跟你有缘的人,佛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但所有的众生都跟佛有缘,只要你发愿跟佛结缘,都是有缘,我们每一个人未来都可以成就佛道,也跟很多众生在无量世,都有结了很多的缘。那这些缘我们要透过这个智慧的力量,因为你实证而发起了闻慧、思慧、修慧、证慧,因为这听闻而得到的智慧,因为思惟而得到了智慧,因为修行而得到了智慧,因为实证而得到了智慧。透过这些智慧,来利益跟你有缘,遇到的有缘众生,甚至有些是菩萨,你可以利益他们,利益他们而让他们对于真实的法,对于真实的解脱,能够实际的信受的迈向未来的成佛之道。所以说我们在探讨生活与佛法之前,我们了解说原来我们要相信的,我们需要能够检查,到底我们是落在迷信、仰信、解信、证信当中,从这里就知道说我们相信,最后要相信于佛,相信于法,相信于僧,就要信受于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