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功德

算命说代放生乌龟改命

  大乘本生心肠观经讲记 (发菩提心品第十一)

  太虚巨匠报告

  二十一年十二月正在闽南佛学院

  (十地进等觉)

  丁两 中根起大乘行──观空后心相发心妙定

  (相、密、禅)

  发菩提心品第十一

  云何名为发菩提心?菩提者,依义理而说,便是佛果所成之果觉。通言果觉,有三乘之分歧,所谓声闻菩提、独觉菩提,佛果菩提。前两菩提者,非为度诸众生而求之大菩提果,所以非此品所发之菩提心;此品之菩提心义,乃求佛果菩提者是。心者,简言之、便是求成佛果之自愿,依此自愿产生趣向菩提之解行,即为发菩提心还。发者,如抽芽然,人间之谷种,如经过水、土、日光之润泽,即产生嫩芽;此所发之菩提心,确立规定成佛度生牢固之自愿,即产生菩提嫩芽,故名为发菩提心还。然要言之,发大菩提心者,是依广泛对等之大悲心,而创议度尽众生苦恼之四宏誓愿心,非声闻、独觉出三界苦希涅槃乐之发心还。众生无边,苦恼无尽,若欲度脱,必具各种善巧利便聪明威力弗成,所以菩萨为度脱众生故,断除苦恼故,具足各种善巧利便故,乃求成佛果而发菩提心。因若非成佛,不克不及震法雷、击法鼓、树法幢,广度有情还。若就基础言之,所以能有大悲而创议菩提心者,因而有情本具无漏种之内因,然后由见佛闻熏无漏圣教之助缘;或是生值终法之众生,因悲三宝之衰颓,众生之苦恼,由是以悲人、悲自、悲世、悲法而创议求大菩提之刻意还。依此大菩提心,即视别人如本身,视众生如怙恃,目击统统有情常在存亡苦海苦恼迷网当中而不自觉,所以菩萨为大悲心所动,誓愿求成佛果度尽众生然后已还。

  此发菩提心义,依各种行位有各种之不同:比方凡是夫初闻佛法发菩提心,乃依敬慕如来之好事,菩萨之威力,教法之胜妙,境义之深远,因而深生渴仰建议决心信念,此即外凡是十信菩萨之进修发菩提心还。但确切来讲,此尚不可以以为真正发菩提心,因其决心信念犹有进退故。所以,真正发菩提心须是初发心住之菩萨,因已得发心不退故,胜解造诣故,且亦能示显八相成佛故。不外若依事行言之,尚有进退,达此不退即第七住之菩萨还。至于获证真如而开辟真净菩提心,便是进初地之菩萨,因已证无辨别智故,统统无漏好事皆由此所生故。今此品中之陀罗尼法,亦以此为其本质,加持十决心信念造诣者令得进初发心住之菩提心还。此品菩提心之大旨,即在于此。

  此品科为中根起大乘行者,前品所谓上根证大乘境,指大心凡是夫之上根利智者,依心肠观法立即顿证初地菩萨之大乘相性来讲──正在历史上,如龙树、无著等为代表。而此品之大抵,则重正在建三昧,诵持陀罗尼法,以此陀罗尼法遮弃统统虚妄离别之假法义,直诠诸无漏功德法之实体,即所谓真言还。建此加持而得三昧,便是十信满心之进初发心住,起大乘行。因之、此品之法较前品高,而被机之用则反低,故名为中根起大乘行还。旁注所谓‘观空后心相发心妙定’者,简言之、便是此中陀罗尼所诠法说所明之心相。乃是基础无离别智证统统法空,所起后得善巧智上,观诸法唯识如幻如化之心相;亦便是证两空后所观见之心相,故名观空后心相。然此空后心相,是出人间智无得不思议境,跨越统统假智诠法,故以诸佛真言摄之,加持外凡是建习三昧,令进发心住时成绩三昧。如起信论之建行决定信念分,于一万劫建行决定信念,五门中之第五亦为止观。所以此品之大旨,正在进初发心而住妙定。复次、此品之方法,通摄相、密、禅三宗:如观空后心相,即大乘法相之所明;然此地上菩萨跨越假诠之法,寄之真言陀罗尼中,故为密宗;依陀罗尼加持而成绩三昧,由此故摄禅宗。

  戊一 显能说佛

  尔时、薄伽梵已能善获统统如来灌顶宝冠超越三界,已得圆满陀罗尼自由,已善圆证三摩地自由,妙善成熟统统智智、统统种智,能作有情各种差异。

  前品所显能说佛身,乃为加行菩萨所现胜应身,或初地菩萨所现他受用身,初得妙考察智、同等性智,故由两智明之。今此品之佛身,则更胜前乃十地菩萨位所见之佛,依十地所证而说陀罗尼法,开示初地以上之菩萨法,故此所显能说佛之佛身,取前品分歧而胜于前品还。如能善获统统如来灌顶宝冠,即了知此是为十地菩萨所显之佛身;超越三界,即显是统统菩萨之受用身土,由出过三界善根所起之清净肃静土。已得圆满陀罗尼安闲,已善圆证三摩地安闲,亦正明十地菩萨所证之好事,取得定、咒两种安闲;依此定、咒两种安闲,即断除菩萨微细之愚障,而成自他两利之广阔事业还。妙善成熟至各种差异,即显能为十地菩萨现佛身之佛,便是妙觉佛还。统统智智取统统种智两智并列时,统统智智即基础智和后得智,因后得智是依基础智所起之智故,此两智正在初地亦有之。佛果独得之智即大圆镜智,即此所谓统统种智,是统统性、相、事、理,于一刹那间无不遍了,而能遍作各种利他事业,故名统统各种之智。

  戊两 示所说法

  己一 直示当说

  是薄伽梵为诸众生宣说观心妙门已,告文利殊利菩萨摩诃萨言:“大善须眉!我为众生已说心肠,亦复当说发菩提心大陀罗尼,令诸有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速圆妙果”。

  为诸众生等者,即毗邻前文,说心肠秘诀已又应说若何之法;与此同时、亦显此品之佛身,即由前品初地菩萨所见佛之转现还。告文殊师利菩萨下,是能说之佛,为欲好处众生故,于说心肠秘诀已,即没有待他问,而直捷了当表现应说菩提心法还。所以总合言之,前之心肠观即显大乘境,此品之菩提心即显大乘行,因欲证大乘境必建大乘行,欲建大乘行必先了知大乘境,故在前心肠观后持续即说此发菩提之大乘行而建行陀罗尼法还。速圆妙果者,新发意菩萨若未进发心住时,于菩提心之大果还没有有活期,故此速圆妙果即令得进于发心住后之菩萨──初阿僧祇菩萨,可速证妙果还。但此等菩萨根机尚浅,对此甚深法上皆有所疑,故藉文殊妙吉利智,问答决定,浮现如幻如化,离虚妄执而悟实相还。

  己两 问答决定

  庚一 文殊问难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已往已灭、将来未至、如今不住,三世全部统统心法个性皆空,彼菩提心说何名发?善哉世尊!愿为讲解!断诸疑网,令趣菩提”。

  以下即问答决议于空无处而发菩提心之疑还。如佛所说下,即根据前品佛说三世性空诸法无有,而征问今说发菩提心,说作甚心?以作甚发?又作甚菩提?且前品说空,此品谈有,空有冲突,佛岂亦说冲突法乎?故发斯问以抉众疑还。

  庚两 世尊讲授

  辛一 明说空义

  佛告文殊师利:“善须眉!诸心法中起众邪见,为欲断除六十二见各种见故,心心所法我说为空,如是诸见无依止故,比方森林蒙密兴隆,师子、白象、虎、狼恶兽潜住个中,毒发害人迥尽行迹,时有智者以火烧林,因林空故诸大恶兽无复遗余。心空见灭,亦复如此。”

  佛告下,先明所以说空之来由。简言之,空往心心所法,等于空往六十二见;因欲空往六十二见,故说心心所法空,而非空往无恶见之心心所还。比方深山森林当中,为统统恶兽隐避的地方,损害统统有情;今有智者,以火烧林驱除恶兽,而非遍烧统统山林还。心空见灭亦复如此,即以法合喻。因众生故意心所故,为统统恶见所依,今心法亦空恶见即除,故佛说空还。

  辛两 彰执空病

  “又善男人!以何人缘立空义耶?为灭懊恼妄心生而说是空。善男人!若执空理为毕竟有,空性亦空;执空作病,亦应除遣。何以故?若执空义为毕竟者,诸法皆无因无果,路伽耶陀有何差异?善男人!如阿伽陀药能疗诸病,若有病者服之必差,其病既愈药随病除,无病服药药还成病。善男人!本设空药为除有病,执有成病执空亦然,谁有智者服药与病?善男人!若起有见,胜起空见,空治有病,无药治空”。

  以下即明说空之所以,和免没有了空义而执空之不对。为灭懊恼由妄心生者,妄心即戏论心,统统懊恼之原由,皆因妄心妄生固执,离别统统有没有等法为懊恼本,灭懊恼故说皆是空还。善须眉下,明免没有了说空之义执空成病。闻说诸法空无所有,但于空理坚执为实,免没有了空理亦空;故说若执空理为有,则应了知即此空理亦复是空。执空作病亦应除遣者,此显执空有之不对相称,故有过既除,空亦应遣。何以故下,出执空之过。诸法皆无因无果者,此即落于断普遍之外道,而灭往佛法实在因果,故名取路伽耶陀──无因外道──有何差异。因佛法中说空即缘生义,于因果没有亡,所以中论师说:诸法众缘生,诸法毕竟空;诸法毕尽空,诸法众缘生。‘众缘生’,即鲜明因果之义;‘毕竟空’,即显无自性义;故佛法善说空而没有滞于空还。善须眉下,举喻以显法。比方因病服药,病消药除,若复执药,即执药成病。所以佛说空义以除有过,有过既除而执空成病,病亦如执有,故言谁有智者服药取病。若起有见下,明执空之过倍重于有,因有病尚有药除,空病即无治药还。

  辛三 出没有空心

  “善须眉!所以人缘,服于空药除邪见已,自憬悟心能发菩提,此憬悟心即菩提心无有二相。善须眉!自憬悟心有四种义,云作甚四?谓诸凡夫有二种心,诸佛菩萨有二种心。善须眉!凡夫他心其相云何?一者、眼识以致认识,人缘自境名自悟心;两者、离于五根心心所法,和合缘境名自悟心。善须眉!如是他心能发菩提。善须眉!贤圣他心其相云何?一者、观实在理智,两者、观统统境智。善须眉!如是四种名自悟心”。

  以下出没有空心,即以没有空心发菩提心还。‘没有空心’者,即由空无性相,至于极处而显没有空义还。故此‘没有空’义者,乃先由法空观遣法空已,尔后观诸法如幻如化义而发大菩提心,依如变幻义普度统统万物。因之,此没有空心实非无智凡是夫及小乘人之所能知,所以佛说“阿陀那识甚深细,我于凡是愚没有开演”。即恐世人愚暗,闻此深义妄生固执,而倍增分离所起之苦恼。故观此没有空心之人,应先以法空胜解之般若智炬,排除统统有执,了达统统法空,尔后观没有空义还。不然,匪特没有克没有及了达没有空之心,而复依此没有空倍增有执。所以地前观没有空心,应先习般若依法空胜解;地上观没有空心,乃依基础智所起以后得智还。自醒悟心者,醒悟等于菩提,亦即众生拜别妄执所显之心,所以发醒悟心即发菩提心还。因菩提醒悟更无二相故。有四种义下,明醒悟心义,凡是圣差异共有四种还。一者下,凡是夫眼等前五识和第六与此同时认识,正在各现量缘性境时,没有起自他内外分离,清净无瑕无遍计执──因执有没有,皆因为独头认识之功用故。所以,禅宗一面要没有离前五识境,而另一面要没有落于第六独头,即正在六识现量刹那之间,若能聪慧相应,则当下虚空破坏大地平沉,内无身心外无器界。所以众生现行无明,等于诸佛没有动智光。所以见色闻声,只可一度。临济云无位真人正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永明云夫禅宗者,真唯识量,但进决定信念便登祖位。三祖决定信念铭之决定信念,皆此义还。所以名此凡是夫现量心即醒悟心还。两者下,即第六认识定中独头,因而放心相应认识,拜别前五根境而缘定中现量之境,观法性故,名定现量心为醒悟心还。贤圣他心下,贤即住、行、向、加行菩萨,圣即地上证真菩萨。此以加行动贤,进地为圣,所谓加行进基础之位还。观实正在理智,即如理智,亦即观如所有性之诸法实正在性;观统统境智,即如量智,亦即观尽所有性之诸法统统性还。

  己三 请说总持

  庚一 正请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心无形相亦无住处,凡夫行者最初发心,依多么处?观多么相”?

  此中问意,即正显进初发心住之菩萨,为建此品陀罗尼之当机,亦足借此证实说法高而被机低之义还。

  庚两 正说

  佛言:“善男人!凡夫所观菩提心相,如同清净圆满月轮,于胸臆上清明明亮而住。若欲速得没有退转者,正在阿兰若及空寂室,端身正念,结前如来金刚缚印,冥目观测臆中明月,作是思惟:是满月轮,五十由旬,无垢洁白,内外澄彻,最极清冷。月等于心心等于月,尘翳无染妄图没有生,能令众生身心清净,大菩提心坚实没有退。结此手印,持念观测大菩提心细微章句,统统菩萨最初发心清净真言:‘唵一菩地二室多三牟致波四陀耶五弭六’此陀罗尼具大威德,能令行者没有复退转;往、来、现正在统统菩萨,正在于因地发初心时,悉皆专念持此真言,进没有退地速圆正觉”。

  以下正说观门,答前文殊菩萨所问之义。观菩提心相,浅言之、等于答文殊所问观多么相之答词。但此菩提心相作如是观,即建清净大月轮观,四周五十由旬晴明明澈。内外洞然,安住于胸臆当中,而满身皆化作月轮之想,非一非异无二无别,所谓月等于心心等于月,心月无异不散不失。若能如是观照,则现时身心清净,将来速证菩提还。若欲速得不退转者下,即指明建行者之住处,和建行观门之要领,以解答文殊所问‘依多么处’之问意还。金刚缚印,表明如前。大菩提心细微章句下,即佛说建行清净月轮观之所持清净真言之陀罗尼还。但此咒好事,非言诠可尽,所以此陀罗尼下,即赞美此咒之好事,能令行者得不退转速圆正觉还。

  己四 观证三昧

  “善男人!时彼行者端身正念,都没有摇动,系心月轮,成熟察看,是名菩萨观菩提心成佛三昧。如有凡是夫建此观者,所起五逆、四重、十恶及一阐提如是等罪,尽皆清除,即获五种三摩地门。云作甚五?一者、霎时三昧,两者、微尘三昧,三者、白缕三昧,四者、升沉三昧,五者、安住三昧。云何名为霎时三昧?谓暂惦念满月而住,比如弥猴身有所系,远没有得没有往近没有得没有停,唯困饥渴斯须住止。凡是夫观心亦复如此,暂得三昧名为霎时。云何名为微尘三昧?谓于三昧少分相应,比如有些人常自食苦不曾食甜,于一时中得一许蜜到于舌根,增胜欢欣倍生积极,更求多蜜。如是行者经于长劫食众苦味,现在得与甜美三昧少分相应,名为微尘。云何名为白缕三昧?谓凡是夫人,自无始时尽将来际,今得此定,比如染皂多乌色中见一白缕。如是行者,于多存亡乌闇夜中,现在方得白皙三昧,名之为缕。云何名为升沉三昧?所谓行者观心未熟,或善建立、未善建立,如是三昧犹称低昂,名为升沉。云何名为安住三昧?建前四定心得安住,善能保卫没有染诸尘,如人夏中远涉沙碛,备受炎毒,其心渴累殆无所堪,忽得雪山甘美之水、天酥陀等,顿除热恼身意泰然,是故三昧名为安住。进此定已,阔别惑障,发作无上菩提之芽,速登菩萨好事十地”。

  善须眉下,若能观照如是月轮三昧,身心没有动,牵挂捆扎思惟,即名观菩提心成佛三昧。如有凡夫下,即明正在未得三昧之前,统统五逆等罪邪魔地步,至此悉皆祛除,而获五种三昧好事。盖正在建止观时,三昧未现或将现前时,常常统统魔境顿现,阻挠三昧地步,使令没有起,因三昧为魔境对治故,能转消统统现业故。故正在此未发将发之时,每得如是之反映,如由扫地而扬尘等等之反映还。五逆,即弑父等;十恶,即身口意三业之十恶;四重,即杀、匪、淫、妄之四基础戒。霎时三昧者,霎时,即顷故意,便是整天安于散乱掉举当中,建观至极,只顷刻间于三昧境相应还。微尘三昧者,尘劳数目如海,而能用心一境,霎时取三昧相应者,故名微尘三昧,以喻其少。盖欲界或三界遍是苦境,稍能取定相应,身心清冷,即如于众苦中稍获蜜味,则欢乐积极倍生企求蜜味之心还。白缕三昧者,缕即纱缕,懊恼是乌,定善是白。霎时如电,微尘如点,白缕如线,转增胜还。升沉三昧者,定取懊恼相互低昂,各没有相下,故名升沉三昧。犹称低昂,即如净心起时净业即高,懊恼即低;反之,懊恼起时,净业即低,如称两端时有崎岖还。安住三昧者,颠末前之四重三昧,长期时候,而后于三昧境,能身心清净泰然安住。如人夏中下,即以喻显其安住相还。

  戊三 获闻法益

  尔时、会中无量人天,闻此甚深诸菩萨母玄而又玄大陀罗尼已,九万八千诸菩萨等证欢欣地,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以下闻法获益,可分为两:无量人天至证欢欣地,即信、住、行、向菩萨,闻法后获证十地好事之长处。无量众生下,即初发心菩萨,闻法后得到发菩提心之长处还。

自主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二十八章 意马莫纵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没有可托;慎勿取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托汝意。

  有一句成语,叫心神不定,我们的心,似乎山公一样的,一天到晚不停地连蹦带跳。我们的认识(心、认识,是同一个精力作用),似乎无缰的野马,处处宾士。因而,本章教诫我们:认识这匹野马,我们不可以随便放肆它,必需把它看好。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没有可托’,佛告知我们:必需慎重、当心,没有要随便信赖我们那放逸没有羁的认识,还便是没有要随便信赖我们这一颗妄心,由于我们的妄心一天到晚向外奔驰、攀登,老是和无明、爱欲、邪见、骄慢相应的,一旦放出去,就会被外物迷住了。

  孟子曾说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定心罢了。’我们为何要做学问呢?没有其他的缘故,只是为了求得可以‘定心’。这处所的‘定心’,不管是往常我们所说的,对或人或某事很定心,无所挂念。这里的意义是指放肆您的心。孟子曾举了一个比方:我们家里饲养鸡鸭等植物,早上把它放出去,到了晚上都要逐个找回家关起来。然则我们一个人的心,每天都在表面奔驰,却没有一个到了晚上,会想一想,我这颗心有没有找回来?因而说,学问的这一个事理,没有其他的,只是期待把放出去的心收回来。这两句话的意义跟释教是很靠近的。因而,意马莫纵,不必要放肆我们的妄心,还便是求其定心。

  ‘慎勿取色会’,上面说的是要谨严,没有要把心随便纵容进来,这里释迦牟尼佛更警告大师,万万要谨严、谨严,没有要一味地跟女色靠近,为何?‘色会即祸生’,常常正在色欲层面追逐,这是个祸端,会发生很大的费事和祸患。《佛说四十二章经》是佛遗教三经之一,主如果对出家人讲的(固然包含了四众),特别很是夸大对‘色’,没有可乙太靠近、太热了,不然,正在道业上是一种停滞。

  那么,那样说来,关于女性就应该望而却步,没有要靠近,还没有要跟她发言了?没有!须要的时分,固然能够在一起,没有外,您必需克苦修持,常常应用观想的工夫,如下一章所讲的,把对方看成是妈妈、姊妹、女儿,如亲骨肉一样看待。

算命说代放生乌龟改命

  等到你证‘得阿罗汉已,乃可托汝意’,阿罗汉,已证了四果的圣人,是最有掌控的,他已消除业障习惯,正在认识思惟层面,不再会有错误了,当他应对外境的时间,心认识的种子不再现行,统统不动于心,心还不容易乱跑了,女色当前,还不容易被爱欲所缠缚──已超出了色欲的停滞。是以,当你证得了阿罗汉的时间,就能够信任你的认识了。

标签:

上一篇:西宁放生表文疏文,西宁代放生金色的蛇,西宁今天放生两条鲫鱼
  • 下一篇:郑州放生十大功德,郑州过生日去放生鱼好吗,最简单的放生咒语 返回列表
  •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