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动物

济南放生鸽子在哪里,《印光大师文钞》正编四→济南净居寺重兴碑记

一、南昌哪里能放生小鱼

1、实际理地.了无生佛之名。修持门中.乃有凡圣之号。心体本寂.因烦惑而昏浊顿现。妄性原空.由觉照而真常独存。是知不变随缘.十界之升沈迥异。随缘不变.一心之体用无殊。然此心此理.含生共具。而彻悟彻证.唯佛一人。故我世尊.示生世间。成等正觉.随机说法。大根则直示一真法界.令其无住生心.以迄断惑证真。小器则详谈三世因果.令其趋吉避凶.而为入道方便。虽千机并育.法无定相。而万派朝宗.咸归觉海。举凡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道.与儒教规程无异。至于明心见性真穷惑尽之事.则儒教发挥未及。以一则随顺世情.一则直示心体。若究其本.则灵山泗水.同居一地。东鲁西竺.实无二天。由是古之王臣.无不宏护。今之贤哲.悉皆研穷。以其能阴翼治道.显淑民情。消祸乱于未萌.证本具之佛性故也。济南为齐鲁名区.文献之邦。当唐宋法道盛时.固已梵刹相望。迄今世远年深.人亡教弛。几多丛林.悉皆湮没。纵有寺宇.尽成子孙。不但当地缁素.末由闻法。兼以来住僧侣.无处安息。对凫居士潘公守廉者.宿承佛嘱.乘愿再来。读书明理.学道爱人.昔年之善政.一一载于口碑。戒杀放生.吃素念佛.近岁之修持.种种勒诸心版。其救难济贫.护法安僧之诚.直可以追给孤而继文正。每念末世人民.如盲无导。以为省会之地.绝无十方丛林。则高僧无缘莅止.正法莫由宏通。其三世因果之理.一心具造之道.或几乎息。将何以拯世俗之沈溺.登斯民于觉岸乎哉。于民国七年.与济宁普济庵德馨退居相商。馨师令本庵方丈健慧.赴省觅地。见东关净居寺故址十余亩.可作道场。其寺建于北宋.现成荒邱。仅存佛殿三楹.亦复势将倾颓。首事欲修.苦无其力。适值慧师以募地开建丛林告。彼固素服潘公馨师慧师之德.遂欣然奉送。且禀县立案.以为证据。潘公以古稀高年.遂走京师。祈国务总理翼卿靳公.为之提倡.靳公即捐二千元。时潘公令嗣复.任财政总长.阖潭共捐五千元。又随缘乐助.约六千元。违于九年春开工.至秋落成。时值榆关田蕴山督军.建节山左。笃信佛法.慨捐千元.极力提倡。并派代表.前往督饬.故得速观厥成。计修佛殿.天王殿各三楹。其周围之祖堂.伽蓝殿.方丈.念佛堂.禅堂.斋堂.大门.客堂.客厅.厨库等.共五十余闲。虽无所谓危楼回带.阁道傍出之概。亦可以行参禅念佛.宏法利生之道矣。至九月为佛像开光.成立道场.悬挂钟板。其焚香礼佛者.肩摩踵接。时有孺子堕井.蒙佛救护.安卧家中之异。後有老人痼疾.梦人令饮井水即愈之祥。至十年.济宁大旱.而瘟疫盛行。群取此水.以饮以祷。则甘霖普沛.瘟疫顿息。于是咸称圣水.因建八角亭以覆之.特勒碑记其事。噫嘻异哉。诚之所至.金石为开。此固潘公馨师慧师之诚.发起诸人之诚.以成此道场。而众诚相感.故佛慈俯应.以有此不可思议等事。足徵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感应道交.有如影响。然寺虽成立.僧无养赡.亦不能安居行道。潘公又复募金一万二千元.存鲁丰公司.按一分二厘起息。每月得洋百四十四元.以作寺中火食.及诸凡应用。则可供常住僧二十人.及挂单僧十人。後若有大慈善家.再捐巨款。则规模即可按资开扩矣。寺成之後.馨慧二师.相继归西。因请天目退居能和老人.暂为维持。今请兖州华严寺妙莲和尚为住持。寺中修持.专主净土。不传戒.不应酬经忏。信心施主来寺念佛.或打佛以荐先灵.以祈福寿.则无拒。以净土法门.乃一切诸法归宗结顶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为如来普度众生之无上妙道.实凡圣同登觉岸之特别法门。末世众生.根机陋劣。修余法门.难得实益。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唯兹净土.全仗佛力。仗自力.须断惑证真.非最上利根.不能现生了脱。仗佛力.具真信切愿.纵最下钝根.亦可带业住生。二法相校.其难易迟速.奚啻天渊。所以十方诸佛.出广长舌以赞扬。两土圣贤.发令刚心而流布。撮举大要.以告同人。倘能谛信.利益无尽。施资芳名.具列碑阴。仗此功德.必得现生福寿增荣.临终弥陀接引矣。

2、济南郊外历代石窟及摩崖造像

3、在济南南郊历山、千佛山、龙洞山、佛慧山、玉函山、昆嵛山、灵鹫山各地,散布着很多艺术精美并有很大历史价值的龛窟及摩崖造像。代表着自北魏(第五世纪)以来佛教造像艺术文化在山东发展的主流。根据造像记的记载,最早为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最晚为明天启二年,先后一千余年,中经东魏、隋、唐、宋、金、元各朝,各朝都有雕造,又都明显的表示着各个时代造像的技术特征。再以这些石窟及摩崖造像的分布来说,各个地区都很明显的构成一个历史阶段,如北魏的造像集中在距济南较近的历山,东魏初自此散布及于东南约十公里左右的龙洞山,隋代的造像主要是围绕在历山的四周,如千佛山、玉函山、佛慧山、龙洞、东佛峪各地,到唐代雕造龛窟及摩崖造像的区域扩大,远及于柳埠的昆嵛山及灵鹫山,以及其他各地,宋元之后只是就这些地区之内雕造了一些石龛佛像,没有再新开地区,这一种分布的特征,是和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分不开的,也是和济南城市经济发展分不开的。按中国佛教的发展来说,最早信仰的是帝王贵族及大官僚。在北魏及东魏时代的信仰者正是他们;他们都居住在京城及郡城以内,所以他们去雕窟造像的地点初皆集中于郡城附近。北魏历城新兴起确定为济州郡治,北魏的地方长官住居在这里。因此他们的造像地点才选定了济南附近的历山黄石崖。东魏之后,佛教的信仰渐深入于民间,加之隋唐之后济南的城市日益发达,所以雕窟造像者不再完全是这些帝王贵族及地方长官,而及于一般的平民,因此雕造的范围也就不只限于城市附近地区,随之地理范围也扩大了。

4、由于这些原因,所以在济南的石窟及摩崖造像上才显示着下面的五个特征。其在时间上说是始于元魏,盛于隋唐;北宋以后渐渐衰灭。其在造像者的身份上来说,元魏在济南附近的造像是地方首长联合僧尼来营造的;隋唐以下造像是一般的信徒及僧尼来营造的。其最初营造的地点是在济南城市附近;渐渐由近及远。其在营造的规模来说,历山的黄石崖开凿,有容佛像二十多尊的石窟,有大区的摩崖造像,其规模可为宏大。隋代在千佛山、玉函山、龙洞、东佛峪、佛慧山的开龛造像,是分散的,就每区来看,规模都比较为小。其在佛像的营造技术上来说,北魏造像比较精,与洛阳龙门的相似;隋唐以下渐显示了地方性;宋元以来的都皆较粗枝大叶。

5、北魏及东魏的石窟及其造像

6、北魏及东魏时代的石窟及摩崖造像,主要是在历山的黄石崖,现存的造像记有法义等开石窟记、法义兄弟一百余人造像记、王僧欢造像记、姚敬遵造像记、清信女赵胜习许二人造像记。另有一造像记被打破,只余一小块,残字有“冯首、王难生、崔令姿、胜、张女、赵勾男、张胜姜、王伏姬”等等。证之“续修历城县志”所录该造像记,当为帝主元氏法义三十五人造像记的残存。“历城县志金石考”中还记有高伏香造像记,及乞伏锐造像记皆遗失。

7、在这些造像记中所记的年号有正光四年、孝昌二年、孝昌三年、建义元年、元象二年、兴和二年。按正光、孝昌都是北魏孝明帝的年号。正光四年是公元523年,建义是东海王的年号。元象、兴和都是东魏孝静帝的年号,兴和二年是公元540年,前后共十七年,距今已是一千四百多年。这就是说,黄石崖石窟造像的年代是起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这正是北魏晚期,是石窟造像的风气发达到高度的时代。在这些造像记中还告诉了我们这些造像者的身份,是地方长官,如齐州长史乞伏锐及魏郡丞姚敬遵,有僧尼如法义,静志等;因是,所营造的石窟及佛龛规模都相当广大,技艺亦相当精美。

8、黄石崖造像的现况。现存有石窟崖壁上大小石坎二十五个,共有佛及菩萨像七十五尊。所占面积,由东北向西南,十丈多长,高约四丈多。

9、东北端是一号大石窟,窟口向西北,内造像二十四尊。计东壁七尊,立像坐像其余为胁侍菩萨,在立佛像与坐佛像之上,刻有美丽的船形的佛光,上左角有小佛像一个,旁刻明代天启年间的题名。西壁造像大小十七尊,佛像五尊,余为胁侍菩萨。在大的佛像上有光环及飞仙,雕刻艺术颇精美。在这石窟中的飞仙,全部是穿着印度湿折的衣裳,开展的裙裾及肩上所披的飘带,迎风飞舞,轻灵飘逸,和龙门造像飞仙同。在石窟的门上沿,有古代壁画遗存,还有古代油漆的色彩。

10、出一号石窟向西南是二号造像区,有很多的小坎,第一个小佛坎中,为一佛二菩萨,其右上角有小佛龛只一佛像,再西为一排浮雕石像,计佛像侍者另外还有残像二。其右上角,小佛龛中有一佛二菩萨。

二、武汉放生鱼在哪里买

1、再向西,是第三号,这一区中有姚敬遵的造像记,造佛像及菩萨像共七尊。在它的上面,有一大片的浮雕佛像,计上排四尊、下排五尊,其间为正光四年法义的造石窟记。

2、再西,是第四号,这一区的造像颇多,有孝昌三年法义兄弟姊妹一百余人的造像记,建义元年王僧欢的造像记、及兴和二年赵胜习仵二人的造像记。大小石坎十个,共分三层,最下层第一个石坎造像四尊,还有两个残像;第二个石坎中是佛像两个,侍者四人,共六尊;中层石坎有一佛二菩萨。上层石坎七个,由东而西。第一个有一坐佛像及二菩萨,在佛像之上刻有飞仙四个,与第一号石窟中飞仙不同。体态修长,风致娴雅,除手足所系着的飘带之外,几全身裸体,手中持有乐器,作盘翔飞舞的姿式。其风格与洛阳龙门莲花洞中的飞仙相似。其西,小坎五个,各有一佛二菩萨。再西,有一较大的石坎,主佛像侍者其上刻着五个美丽的飞仙,佛像则仰望着上面的飞仙,面带笑容,情态幽闲逸致。

3、再向西一区编为第五号。范围颇大,但多残破。完整的只有在最下层一个石坎,有一佛二侍者,其旁小坎三个,各有一像,于最高处有一小的石坎,已残破。其西方有残存的帝主元氏法义三十五人造像记的残石一片,刻像全部落下,于残石的旁边仍有美丽的裸体飞仙两个,此外全部破坏。再西下层有石坎已无佛像。

4、在石窟的东边孤立着一个石坎,有一佛二侍者,我们称之为号外。在佛像之上还可以看出原来油漆的色彩,有光圈之类。但造像已遭严重破坏,很多都没有头部,在破坏的痕迹上,有的很旧,几乎和原来的石头一样,足证其破坏时间已久。按东魏之后,济南曾属北周,正当北周武帝的“大毁佛寺”,可能于此时即开始遭到了破坏。还有些痕迹相当新,这显然是近几十年来帝国主义分子及其所勾结的古玩商所破坏。

5、在这些佛像的造形上显示着的主要特征。较量姿势很适宜,面轮少长,眼成纤月状,眉耸,鼻大而短,含着微笑的状貌,口唇向上反,耳扁平,毛发呈波文,衣文遒劲,衣端褶襞重合,颇为优丽。后背靠大船形佛光,座下刻莲花文样,气象雄丽,完全具有北魏晚期龙门造像艺术的特征。

济南放生鸽子在哪里,《印光大师文钞》正编四→济南净居寺重兴碑记

6、在造像山崖上,还有很多石洞眼,这是古建筑的遗痕,足证当时造像之外,还有木构的建筑物。

7、北魏的石窟造像是从它的首都为中心而传布的,石窟的最初营造都在京城附近。如早期京城在大同,首先开凿的是云冈;中期京城移洛阳,则开造的是龙门。造像风气传到济南,在时间上较晚,传来的人物又是齐州长史、车骑将军、魏郡丞等这些贵族大官僚,他们来自京都洛阳,因此,他们的工匠制作才和洛阳龙门的造像接近。所以说,黄石崖造像是代表着石窟造像艺术于北魏末叶自洛阳向东发展的一支。它是在山东初期造像最早的也是最主要的遗迹。

8、东魏天平四年之后,才开始由这些大官僚们如乞伏锐等到龙洞去造像。这里的遗存没有调查。但就文献上的记载,如清乾隆年间“历城县志”卷第二十三载东魏龙洞造像记云:“大魏天平四年岁次(缺)朔廿□日,庚申使持节(缺)侍骠骑大将军关(缺),尚书(缺)泾凉华□南(缺)九州刺史汝阳王□叔(缺)敬造弥勒像一躯(缺)。七厝皇祚永隆,四(缺)合生之类普登正觉,车骑将军左光禄大夫(缺)州长史乞伏锐,征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缺)”。这一个造像记石刻,在乾隆年间的情况,据县志的记载是:“右造像石刻高八寸,宽一尺四寸五分,文十行,行十字,径五分正书,后有张永康、王舜居方丈字为后人所刻,在城东南三十六里龙洞后门口北向。”足证该造像记在清乾隆年间仍保存完好。清末“山东通志”只载有“东魏王□叔造像记,天平四年,历城”(卷百五十二艺文志第二十)等字。于光绪年间的“山左访碑录”中也记有这个造像铭的题目,下面却附注了一行小字是“今此石止存弥勒像已下六行,其前五行缺”。可见该记石刻于清末叶已破坏了一半,但弥勒佛像仍存。日本“世界美术全集”第五卷二十二页关野贞“六朝时代之艺术”一文,是黄石崖与龙洞并称。造像记的年代是天平四年,造像者之中有乞伏锐,乞伏锐于元象二年三月在黄石崖也造有一区佛像。天平、元象都是东魏孝静帝的年号,天平共四年,在元象之先,元象二年是纪元五三九年,比天平四年晚上二年。即乞伏锐是先在龙洞造了一区佛像之后,才到很多人造像的黄石崖又造了一区。可能用的是一个工匠。因是,在造像的艺术上是一个系统。据“山左访碑录”记载,在东佛峪尚有“魏车骑将军乞伏锐题名,正书,无年月”。

9、隋代统一华北后,济南经济好转,佛教信仰更普及于民间;因此,凿龛造像风气大为发达。首先开辟了千佛山。关于千佛山的造像,据“山左访碑录”所记造像记名目,有开皇元年的千佛山□□题名,开皇七年的邓景□造像,开皇八年时昔造像,邑□元等造像碑。并有开皇十年八月李景崇造像记,开皇十年三月“吴□造像记”,开皇十一年五月十九日女永照等造像二种,开皇十一年五月二十三日宋叔敬造像,同年许道等造像三种,开皇十三年四月宋僧海妻张公主造像,同年九月戊戍朔十二日杨文盖领都二人造像。还有开皇十五年正月女花红等造像,同年□□题名,开皇二十年二月十三日吴敬造像。此外尚有无年月的解省躬妻邓礼佛题字及造像残字等名目共十五种。

10、由此所给示我们的:第在千佛山的造像是起于隋开皇元年到开皇二十年(581—600)。第在这二十年间是经很多人陆续所造的佛像集合而来的,并不在一区,并没有一致的造像计划。每一区的规模都不大,但总合起来所造佛像的数目虽不见得就是一千个,但总之很多,所分布的面积也很广。至于造像的现况,属于隋代的遗迹只有一些龛窟的形式及其规模似为隋代风格外,其余里面的佛像全部是在最近修理千佛山兴国寺时新装的。

标签:

上一篇:河北过生日可以放生鱼吗女生,河北哪里能放生鲤鱼,河北哪里能放生蚯蚓
  • 下一篇:湖南哪里可以放生蛙的,【烧烤食谱】湖南烤辣椒 返回列表
  •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